阅读:0
听报道
农民工产生失业等问题,应该通过在城市建立更加完善的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要让农民工“市民化”。
这次疫情主要冲击了中国的服务业和出口行业,对于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冲击非常大。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在“疫情下的农民工就业状况与促进”论坛中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受到冲击,从而产生失业等问题,应该通过在城市建立更加完善的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要让农民工“市民化”。
城市劳动力市场需要“农民工”
陆铭表示,农民工是劳动力的供给。大量研究表明,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低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之间是互补的关系,一个城市越是发展到产业升级的阶段,高技能产业和高技能劳动力数量越多,它对于生产环节中一些辅助的岗位需求就越多。而满足生活服务业需求的劳动力供给,也大量来自于低技能劳动者。所以这个群体对于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农民工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城市消费的来源。根据研究,在所有的个体因素全部控制了以后,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的消费要低16%-20%。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农民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不利于中国形成内需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农民工群体大量存在家庭分离的情况,他们就会把自己挣的钱大量汇到农村老家。与此同时,他们就会缩减所在地的服务消费。而所在地的服务消费,同时又是大量就业人口的就业岗位来源,所以它对于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产生了连带的负面作用。
2035年中国将形成四个人口极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市化率也相应提高,不管是在其他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这个趋势。未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进城,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
当前,中国GDP在空间上集中在少数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南方一些大城市周围,是创造经济活动和就业更加活跃的地区。经济发生集聚效应是全球普遍规律。而跟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经济集中程度其实并不高。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分布比GDP分布在空间上更加离散,而且人口的重心偏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山东、河北,甚至东北等地区人口在流出。中国未来的人口重新分布,将继续沿着已经发生的趋势,向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以及中西部一些国家级中心城市附近的都市圈集中。”
陆铭称,根据对中国未来的人口空间分布的预测,到2035年左右中国将形成四个人口极,一个在北京、天津区,第二个围绕上海的长三角地区,第三个在珠三角区域,第四个在西部重庆、成都区域。
推动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当前,移民仍然大量集中在大城市,而这里又是户籍改革相对滞后的地方。尽管到目前,我们已经是放开了城区50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户籍,但是在城区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仍占流动人口的近50%。这意味着,无门槛落户仅仅覆盖到略超过一半的外来人口。
而在特大城市,这个问题更加明显。在北京和上海,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0%。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在京沪两地,居住超过五年的外来人口超过一半,而居住超过十年的人口,约占外来人口的20%,这些人口的市民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紧迫局面。
大城市创造了大量就业,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但是这些城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育还不能完全覆盖到这部分的流动人口,于是就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中国的留守儿童群体里,大约20%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就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工作。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也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地区的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其他地区就更加注重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要保障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这里的平衡不是指经济资源和人口的均匀分布,而是在指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人均GDP要走向均等化。
最近的政策方向是,在户籍制度方面,要推动超大和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要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居住年限未来可以累加,然后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在公共服务方面要推动公共服务和常住人口挂钩,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此外,在既有政策里,基础的义务教育向外来人口有条件开放,但高中以上的教育基本上是不开放的。如果未来十四五期间,一旦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的话,在中国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将会形成高中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陆铭说道。
他说,反过来,乡村振兴要走过的道路,是“人出来,钱进去”。未来一部分农民会留在城市工作,一部分留在农村的农民就可以搞农村的规模经营化。农村通过减少人口,使得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与此同时,对于自愿选择留在农村的居民,政府可以提供一些扶持和投入。总而言之,愿意流动的农民,要能流得出来,并且能在城市里长期居住、稳定下来。不愿意流动出来的农民,要去帮助他在农村提高收入水平,减少贫困,提高公共服务和生活质量。
来源:2020-07-06 《劳动观察》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