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李杰伟 陆铭   
 
摘要:虽然国家确立了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发展模式,但是人们依然对大城市有所恐惧,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担心人口增长会造成通勤时间的大幅增加,并引发严重的交通拥堵。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城市更大的人口规模造成通勤时间增加或减少的机制,然后利用2010年全国城镇住户基本情况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人口规模增加一倍仅带来通勤时间的小幅上升,实证结果与基于美国数据发现的“通勤时间稳定法则”结果非常相似。我们同时也发现,城市人口规模增加一倍,交通拥堵只有非常小的增加,这是因为大城市通勤方式的改变可以缓解“人口—通勤”的紧张关系。
 
关键词:通勤时间 交通拥堵 人口规模通勤时间稳定法则
 
 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尽管如此,人们对于城市的人口增长依然心有余悸,常常认为城市人多带来交通拥堵、污染和高房价等“城市病”。然而,直觉常常蒙蔽我们的双眼,城市规模带来的好处被视而不见,而那些所谓的“城市病”却总被归结为“人太多”。其中,“城市人口多,则更拥堵”便是一个流行的看法。然而,高德公司发布的2016年以来各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后面均称为‘高德交通报告’)均显示,拥堵增加的多为三四线城市,拥堵缓解的多为一二线城市。
 
交通需求是见面需求的派生物。面对面交流是知识交换、碰撞以及创新的源泉之一,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更多的服务需求也必然带来更多的见面需求。如果简单地认为拥堵是人口增加的结果,并且以减少拥堵为政策目标,非常容易产生控制人口和限制交通的政策思路,而不是从供给角度满足交通需求,但这样可能使增进人民福利的需求受到抑制。因此有必要深入地探究城市人口规模与通勤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通过简单的理论分析,分别阐述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加剧或者缓解通勤时间的机制;第三部分呈现通勤时间稳定的特征事实,并做一个中美的比较分析;第四部分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对通勤的影响及其机制;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正文略)
 
结论
 
人们通常认为大城市长距离的通勤和拥堵主要是因为人多,这种认识急需澄清。从本文的分析结果来看,城市就业人口规模的增加仅仅带来通勤时间的小幅度增加。在影响通勤时间的交通拥堵、通勤方式和通勤距离三个维度上,本文也发现,就业人口规模增加对交通拥堵仅有微小的影响;同时,大城市的通勤方式也会自我调整,来缓解通勤;从一些侧面可以看到,通勤距离并没有因为城市规模增加而迅速增加。
 
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随着城市规模增加如何发生变化,通勤距离有没有因此而减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进如何缓解拥堵?”“本文考察的这些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没有发生变化?”都需要更多、更新的资料做进一步的分析。但是我们至少在已有的结果中看到,城市就业人口规模的增加并不是必然伴随着通勤时间的快速增加。良好的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的改进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都可以缓解通勤压力,并且这些正在发生。而越大的城市,这些改善往往越容易。
 
因此,当我们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充满恐惧的时候,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看看。城市人口规模不仅仅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城市,尤其是新生的大城市,跟婴儿一样,身上是自带药方的。当我们能顺应它的规律,并加以改进时,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恐惧,可能只是对未知的恐惧,人们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城市,而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人口仍然在向大城市集聚,东京都市圈连成片的城市区人口规模已经达到3700万。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城市的发展是经济规律使然,大城市的治理需要走以“疏”代“堵”的道路。
 
来源:《世界经济文汇》,2018,第6期,1-16页
话题:



0

推荐

陆铭

陆铭

26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和日本一桥大学。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