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五角场只在总图里出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里还是一片工地。那里的商业当时远不够繁荣,也正因此地并未设置过租界,那时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大上海计划”,把它作为市中心,要在那里建一座新城。
 
如今这里是上海市的副中心之一。而当时的计划只停留在路名和若干建筑的气派上。商业逐步发育成熟是五十年之后的事。从上世纪90年代一位刚进校门的大学生,到成为在此工作生活的经济学教授,陆铭亲身领略了这里发生剧变的时段。五角场以及复旦校园,也即成为他身边的城市案例。
 
陆铭欣赏五角场的商业活力,但也提到,另一些原本富于活力的店铺被迫消失了。其实,不光是现在的大学路,在行号图上,那些密集的店铺所在地,也同样具有人们所共同推崇的空间特性。城市的某些规律是不变的。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上海计划”里,五角场片区相当于一个行政中心。这一带的路名源于“国民政府”。而我第一次见到五角场,是1992年来复旦读书的时候。那时的五角场,和今天完全是两样的。今天五角场往北的地带,那时基本还没有开发。因此,现在五角场一带,当时相当于处在城乡结合部的状态。
 
当时,这个片区的核心地带只有朝阳百货。今天朝阳百货已经消失了。那时它是传统的百货公司,里面有售货员——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在朝阳百货买过一个电灯泡,是售货员卖给我的。而在今天的百联又一城的位置,是一个小商品市场,里面是卖衣服卖裤子的。我也记得非常清楚,因为大学时期的一些衣服裤子是在那里买到的,其中有一些到现在还留着呢。
 
至于我于此地学习工作生活的时间里,在2000年到2005年,五角场的变化是最剧烈的。
 
 
我印象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和变化。第一,是五角场的核心地带开始往大商圈的模式建设,具体的年份我记不太清楚,印象中就是朝阳百货拆掉,然后逐渐出现万达广场和百联又一城。这是比较明显的变化。第二,是中环线开始修建和通车。第三,随着复旦的百年校庆,复旦周围的街区也发生了变化——包括中环通车、地道的修建,这自然也改变了五角场片区。另外,随着百年校庆,还有新江湾城的开发和复旦新校区的建设,意味着对五角场地区的整个腹地进行了非常大的扩张。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又出现了大学路,以及周边商业、住宅的开发,整个地方的面貌变化就很大了。
 
以前我们一直说,五角场是上海的一个城市副中心。但我觉得它真正得以具备副中心的味道和地位,与刚才那几件事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正是那几件事情带来的巨大变化,奠定了五角场片区今天的业态和布局。
 
 
五角场一带,我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如果说一个,应该是大学路,大学路比较宜于行走,两边的文化娱乐设施,比较有亲和力和现代感,人群也比较年轻化。我自己也经常去那边吃饭,会朋友,喝茶喝咖啡,还经常去那里玩陶艺。所以这里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它是符合现代城市宜居且有活力的特征的地方。如果讲第二个,我觉得合生汇是五角场地区比较繁荣的商场,它的布局、商业品牌、内部的综合配套都比较好,已经超过了万达广场和百联又一城。我自己经常到那边去逛逛,买买衣服,看电影。如果说第三个,因为我是复旦出身的,对复旦的校园有感情,同时它有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我也会经常去逛一逛。
 
五角场地区的变化,有一些是积极的,但有一些是消极的。
 
积极的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还有地上地下的连接,也是越做越好。比如,五角场底下的下沉广场,已经有一条连接通道一直通到大学路。大学路加上复旦大学,也是一个比较奇妙的组合,兼有新潮时尚和传统人文。
 
但也存在比较负面的状况。原来从我们读大学开始,在复旦校园附近和五角场商圈,都有很多沿街的小店。我自己虽然比较忙,很少出去逛,但仍然有一些小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在五角场附近的国定路上,有一家唱片店2046。以前我经常到那边买唱片,现在它被关掉了。在五角场片区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店被关掉。其中一些是餐饮,也有一些是小的街边服装店。这对街道的活力,是有负面影响的。
 
我个人认为,五角场地区所经过的变化,也折射出市民对街道功能品质的选择与反思。
 
大学路之所以有活力,仍然是因为采用了街边店、窄马路、宜于步行的模式。实际上,原来五角场的一些马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但我们并没有在已有的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造。发展了新的东西,就把老的东西给丢掉和关闭了。
 
这不仅是对街道活力产生影响,而且,对我们这样一些一直生活在五角场片区的老居民来讲——我是从读大学到工作再到居住,都在五角场附近——没有留住我们的历史记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而与五角场的兴旺同时发生的是,复旦南区一条街被学校主动关闭。其实,可以想象,如果今天在复旦南区或附近某个地方,再开辟这样一条短短的街,让大家开书店开饭店,也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到生意兴旺。因为学生数量非常多,对这样的场所有非常大的需求。
 
南区一条街之所以被关掉,是因为我们在思想上,对城市里街道的功能理解没有到位。我们看到这样的小店,就产生了一种“脏乱差”的感觉,但这是严重忽略了城市里特定群体的需求。这样的一些地方,更重要的功能是,让大家进行交流,大学生尤其需要这种成本比较低的交流场所。南区一条街是这样的场所,却被校方主动关闭。类似的状况还出现在同济周围。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生进行交流的场所消失了。这种负面的影响,在短期内看不出来,也很难量化。但如果要问起大家生活在这里的体验,这种负面影响又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
 
其实我希望,借助这次活动,能在我们提到的历史变迁或者说是案例里面,提醒我们广大的市民和政策制定者充分理解,社区街道,一些小店、街边店,对于社区活力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人与人的交流是有重要影响的。需要能在城市发展中既提高城市的活力,也保留历史记忆,让相关居民能有一个充分的相互交流的场所,使这些地方发挥一些潜在的、眼睛看不到的积极作用。
 
 
陆铭口述,澎湃新闻记者王昀采访整理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话题:



0

推荐

陆铭

陆铭

26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和日本一桥大学。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