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资料来源:郑怡林、陆铭,2018,《大城市更不环保吗?基于规模效应和同群效应的分析》,《复旦学报》,第1期,133-143页。

郑怡林,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
陆 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意:此处仅给出摘要、引言和结论部分,详细内容请参阅原文。


【摘 要】城市人口增长将伴随着更严重的污染是有关城市发展的成见。本文从宏观的规模效应和微观的同群效应两个维度对城市人口规模和污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宏观上,人口集聚会使得城市排污产生规模效应,进而减少人均排污量。而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指标之后,人口规模与污染指标没有相关性。在微观上,新进入城市的移民会受原住居民的同群效应影响,提高自身的环保行为和环境知识水平,且大城市同群效应更强。因此,从全国层面来说,大城市的发展恰恰有利于实现环保目标。

【关键词】人口集聚 污染排放 规模效应 同群效应

“如果你热爱自然的话,就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波士顿市中心去定居。”——爱德华·格雷泽(哈佛大学)

一、引言

人们对大城市的担忧甚至是厌恶根深蒂固,但却又无法回避人口在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4.8%,且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60%。同时,中国的一二线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其中,北京、上海城市人口均超过2000万。

在直观上,人们普遍认为,城市规模越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也愈加明显。城市病似乎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导致,但人们却很少认真地思考城市人口规模是不是真的是城市病的原因。具体到环境方面,大城市似乎的确存在空气以及水污染的现象。但由此认为人多就导致污染,却可能只是因为大城市的污染比较受人关注。比如说,在华北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时,并不是说北京的情况比别的城市更严重,而只是北京更受到人们关注。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并非是导致城市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历史上诸多国际大都市都曾在二战之后出现过环境恶化等问题,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但如今这些城市的人口已经比半个多世纪前更多,而且仍不断吸引更多人前往定居,而其环境质量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由于城市人口增长导致城市病的成见,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被认为是治理城市病的政策手段,一些大城市甚至设定人口目标上限。例如,上海确定了2500万的人口目标,北京划定了2300万人口红线等等。为了满足人口调控目标,地方政府对外来人口落户管控更加严格,与户籍身份相挂钩的差异,也仍然体现在工作、公共服务(特别是随迁子女教育)、购房等方方面面,与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自由流动的大方向出现了矛盾。

针对既有的成见,本文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究城市人口规模与污染之间的关系。在宏观方面,我们将城市数据和环境污染排放数据相匹配,构建了2005年至2013年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人口增长会使得城市排污产生规模效应,进而减少人均排污量。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指标后,人口规模与污染指标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性。在微观上,通过将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个体数据同地级市人口数据匹配,本文发现,新进入城市的移民会受原住居民的同群效应(peer effects)影响,提高自身的环保行为和环境知识水平,且大城市同群效应更强。

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直接的。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减排承诺是全国层面的单位GDP排放,而不是单体城市的排放总量。在本文的议题之下,中国的污染减排问题涉及到怎样的总人口空间布局更有利于环保。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是全球趋势,在环境方面,不但能在总体上更高效减排,还能通过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提高国民环保意识,长期改善城市环境。反过来说,人为控制城市规模,既不利于经济增长,又对污染减排没什么作用,反而不利于单位GDP减排目标的实现。

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报告宏观计量模型及主要回归结果;第四部分报告微观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开宗明义,指出“人口增多会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仅仅是一种流行的成见,但并不是科学结论。本文研究了城市人口规模与污染排放、居民环保行为和知识的关系。通过实证发现,宏观上的规模效应以及微观上的同群效应都可能使人口规模对城市环境发挥出正效应。

在宏观上,在控制了城市层面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及其他相关变量后,人口的增多并不会导致污染加重,甚至由于规模效应,人均排污量减少。即使仅看城市人口规模这单一变量对于污染排放的影响,仍然显示出非常强的规模效应。在微观上,人口集聚能放大同群效应的影响,使得新入居民能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在大城市获得更高的环保行为和知识水平。

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人口增长并不是城市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人口集聚甚至能改善城市环境问题。从国家的角度看,给定国家的总人口,通过改变人口的空间分布,让人口在市场机制之下向大城市集中,不仅能更有效配置资源,而且能够利用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全国的污染排放。同时,在大城市内部,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进行生产和生活上的减排,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而人口增长本身却并不一定会带来更严重的污染问题。从公民个体看,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聚除了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更强的学习效应,在环境方面,也能够通过学习在大城市获得更高的环保行为和知识水平,这在全国层面,实际上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因此,面对不断增多的外来人口,大城市政府与其将公共资源用于控制人口规模,不如通过调整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积极地应对城市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挑战。

话题:



0

推荐

陆铭

陆铭

26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和日本一桥大学。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