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往高处走,资源往低处走
 
“中国经济的未来是空间重构”,这个词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经济的资源如何在各个地方进行配置,会影响到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前景。中国今天的空间资源的配置用一句话来总结,叫人往高处走,资源往低处走。
 
人口的流动方向是从中国的中西部,向沿海的东部以及中部的一些大城市去流动,但资源的方向却是由行政力量主导,向中国的中西部中小城市去配置,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人口流动的方向,和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向不一致的现象。
 
上图是利用2000年跨地区流动的人口在整个中国的空间分布,其中颜色越深,就表明这里的外来人口越多。
 
上图是2010年的人口普查的数据,如果把这两张图放在一起会发现颜色深的地方颜色更深了。
 
上图是中国的中西部省份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供应当中所占的份额,这条线越高就说明它所占的份额就越高,越低就表明份额就越小,可以看到这条线呈现出一个“V”字形拐折,其中最低点2003年由于大量人口向沿海地区集中,结果就带来了很多的土地需求,那么相应的,土地的配置也更多的给了沿海地区。但是从2003年开始,觉得好像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跟人口和经济资源大量向沿海集中有关的,那怎么办,就把经济资源更多的给中西部。
 
房价疯涨是资源错配的结果
 
我们总是觉得如果一个地方欠发达,那么给一块地,建个工业园,这个地方经济增长就会起来了。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在这样做的。下图是一个工业园的沙盘,这个沙盘就花了100万,声光电效果都非常好。
 
可是实际上这个巨大的工业园,只有远远的那个地方有一个火力发电厂,其它地方基本上是空着,而全省有超过100个工业园,这个工业园还不是最差的,所以可以想象,整个中国中西部有多少工业园,事先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远远超前于它所预期事后可以带来的企业进驻。
 
上图的红箭头指示这里工业园的道路是双向六车道。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投下去的,在这样一个没有什么企业的工业园里,投资已经下去了。
 
今天中国的新城建设可以说是全国遍地开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希望通过加大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城市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加大投资的一个方式。
 
上图中颜色越深就表明这个地方建的新城面积越大。大量的新城建在东北,中部和西部省份等人口流出地。而在人口流入的地方,在中国的沿海地区的土地供应,事实上是受到限制的。
  
 
上图是中国的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县城是国家级贫困县,这条路就是连接这个贫困县和它所属地级市的道路,八车道,在人口流出地有大量的投资在做这样超标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楼,道路,都要花钱的。政府的钱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挣来的,靠税收,可以融资,然后再把这个税收投入到建设当中去,这个钱呢,俗称叫挣来的钱。
 
那还有一种是借来的。这张图是中国地方政府负债里,数据比较完整的一项,是城市投资建设债。如果后续有企业进入,有人口进入,这样的话有经济增长,它就可以把目前借的债,转化成未来的税收,如果这个过程中断了,只有前面借的债和投资,而后来没有持续的人口流入和企业进驻的话,未来这些地方拿什么来还钱呢 ?
 
在2003年以后,中国把大量的土地应用的建设用地指标给了中国的中西部省份,而在人口流入地的土地供应,是相对收紧的,这张图,有两条线,其中上面这条线,代表的是土地供应相对收紧的组别,下面这条线,是土地供应相对比较放松的那个组别。这张图上面用的是房价和工资比这个指标,来看这个地方的房价跟老百姓收入相比较而言有多高。这个指标如果越高的话,说明这个地方的房价,跟大家的购买力相比较而言,就越高,而这个指标如果往下走就说明这个地方的房价,跟大家的收入相比较而言,可能还没有那么高。
 
到2003年之前,这两条线甚至都有点微微的下降,在2003年以后,房价就开始分化了,在上面这条线,就是土地供应收紧的组别,房价就开始往上走,比收入增长的更块,而在下面这条线,它房价甚至相对于收入来讲,是缓慢下降的。
 
如果总结起来,其实在中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中国的经济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空间错配问题,一方面在中国的中西部,人口还在往外流出,但是在这样的人口流出地,却建了大量的工业园,建了大量的新城,很多新城现在正在变成鬼城和空城,没有人到那里去买房子,人口还继续在往外流出,相应的在中国人口流入的地方,却把土地供应收紧了。住房供应跟不上人口流入的趋势,于是房价就往上走。所以其实房价的问题,也是一个空间资源错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如何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
 
一个地方富还是穷,是由人均GDP来说明的。人均GDP等于GDP除以人,所以如果想帮一个地方来提高人均GDP,有两个办法,是让它GDP提高,或者人口减少。具体选用哪种方法要取决于这个地方适合干什么。
 
有的地方比较适合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给了投入以后,产出可以非常快速增长。但是有些地方,它其实不是很适合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比如说中国中西部有很多地区,位于非常边远的山区,适合发展农业旅游或者自然资源。所以像这样的产业呢,就需要人口减少,来提高人均水平。在一个国家内部,有的地方它比较适合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有的地方就比较适合发展农业,旅游,自然资源,那么如果人口从后者流动到前者,结果对两边都好。
 
上图黄色的柱子,表示着中国的每一个省份在GDP当中所占的份额,而蓝色的线是中国的每一个省份在人口当中所占的份额。
 
中国真正的问题出在,排名在第一位的广东,GDP的份额远远超过广东在全国所占的人口的份额,而在其它的有些中西部省份,比如说广西,它的人口的份额,却远远超过经济的GDP所占的份额,如果要是人口份额和GDP份额是一样的,地区之间就不会有不平衡。现在有两种办法,把地方和地方之间的人均GDP给拉平,第一叫动钱的政策,把广东的资源给广西就可以了,让广西去发展制造业。
 
那么还有一种这个办法就是把广西的人口更多地往广东移动,而广东现在正好面临劳动力短缺。在这样做的过程当中,广东的蓝色的线,可以接近于黄色柱子,而广西的蓝色线也可以降下来跟它的黄色柱子也更加匹配。那么这个政策就是动人的政策。让那些具有发展农业旅游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地方的人更多地流出来,流到劳动力短缺,需要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地方。
 
如果你是制定政策的人,你会选择哪一个政策?动人的政策对吗。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就把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理解为经济和人口的均匀分布,所以去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总是希望用动钱的方式,把发达地区的资源,转移到欠发达地区,而由于那些欠发达地区,又不具有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势,结果就导致了前面的那些现象,工业园是开出来了,地也征好了,基础设施也投资了,结果却没有足够的产业进驻,没有人口流入,产业园空着,新城鬼城频频出现,而在人口流入地,我们控制了它的土地供应,房价又往上走,结果两边都没得好,这就是空间资源错配的道理。而在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宏观上的表现,就是资源没有投入到最能帮助发展经济的地方去,当然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就开始下滑 。
 
区域之间的平衡,不应该着眼于经济和人口的,空间上的均匀分布,而应该着眼于区域之间的,人均的平衡。在人口流动的过程当中,可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一条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发展的国家发展道路。
 
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的大国的内部,还是要让市场经济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政府应该更好的发挥作用,就是指在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帮助,要从帮它建新城、建园区转向帮它去提高它的生活质量,发展它有比较优势的那些产业,比如农业旅游自然资源产业,而不是一味的简单的给钱。
 
技能互补性经济与外来人口流动
 
在中国的一些一线城市的住家保姆的价格比香港的价格都要贵,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比如像上海,人均GDP其实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中国今天的户籍制度和人口政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觉得高大上的大城市,当然就需要更多大学生,不需要初中生和小学生,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比如说一个城市里在金融街有大量年薪都在百万以上的人群,他可能觉得我钱也够多了,就不在家自己做饭了,到外面餐馆里去吃饭,家里面如果有老人,请个护工照顾他,不自己照顾,连洗衣服都要到外面去洗,但为他提供这些服务的人恰恰是初中以下学历的人。经济学里面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描述这个现象,叫技能互补性。
 
所以可见一个城市是大学生越多,高大上的人群越多,越会带来对于低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但是现在的人口政策是说,不好意思啊,我们这个城市要高大上了,你最好不要来,或者说低端的低技能的劳动力,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那么这样的供需不平衡,就必然造成价格的上涨。
 
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个社会上一定有一群人,如果保姆便宜一点就雇,保姆贵了就不雇,对于这样的人群,如果是服务的价格太高,他就会想,到外面去吃饭的还不如在家里自己做饭,请别人帮洗衣服还不如自己洗。生活成本提高以后,其实对于城市吸引人才的竞争力会下降,这样的话实际上对于城市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是不利的。
 
所以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来源,恰恰是在于有很多的低技能劳动力来提供比较质量高,但是价格便宜的生活性服务,来提高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才能成为这个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的来源。
 
本文为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做客《世纪大讲堂》的演讲整理。(整理人:二丫 张尧)
话题:



0

推荐

陆铭

陆铭

26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和日本一桥大学。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