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2014年东北经济增速“断崖式下跌”后,舆论关于东北经济“告急”的声音便不绝于耳。2016年上半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GDP增速分为5.7%、6.7%和-1%,跟其他省份相比,仍不容乐观。
 
作为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东北经济衰退引发了全社会的忧虑。2016年8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一轮振兴东北的方案,将实施127个重大项目和投资1.6万亿元等,此方案引发了各界高度关注。
 
在一片“告急声”中重振东北经济,尤为需要冷静地分析东北问题的本质所在。必须清楚,只有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并吸收全球经济发展的普遍经验,才能将东北经济发展好。否则,大量的投资砸下去,虽然能够解决短期问题,但又会引发新一轮的危机。
 
人口流出不必担心
 
对于东北经济增速“断崖式下跌”的原因,人们通常归结为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体制僵硬、投资环境差等。我并不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但更重要的直接原因是每年有大量人口从东北流出。在经济总量的增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是劳动力要素。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要素在减少,其经济增速必然下滑,这是正常现象。
 
东北之所以成为人口流出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地理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1949年之前,东北三省就是中国重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尤其是铁路)最好的地区。在1949年以后,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的计划经济之中,主要贸易伙伴是苏联,在这种情况下,港口是不重要的,国家也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投资。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当中国内地的国际贸易伙伴和外资主要来源国及地区转变为美、欧、日以及中国的港台地区,整个中国的经济开始向外向型发展,主要的三个出口市场是欧、美、日,又由于船运比陆运成本小很多,港口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时东北的地理劣势就显现出来——虽有众多港口,但非常分散,而且一到冬天还会结冰,这不足以支撑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国经济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东南沿海地区。
 
因此,大量人口从东北流出,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中国的经济地理发生了变化,地区间的劳动力资源也势必要重新配置。就如当年东北经济相对有前景的时候,大量的山东人“闯关东”到东北去,山东成了人口流出地,但有必要担心山东的发展吗?现在东南沿海的经济繁荣,东北人口开始外流,这为什么是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呢?
 
放眼全球,各个国家都曾出现过由于经济地理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地区之间人口发生大迁徙的现象。比如,美国在建国初期,东部城市较为发达,人口主要积聚在东部,后来西部也发展起来了,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西部逐渐成为高科技中心,因而成了一个人口流入地。美国西部成为人口流入地,自然就有别的地区成为人口流出地,但美国政府也并不担心人口流出地会存在什么问题。再如,加拿大的纽芬兰,曾是全球非常重要的空港枢纽,因为过去飞机油箱不够大,飞机从欧洲飞到美国,必须要在纽芬兰停一下。后来由于技术提升,不需要中转加油了,飞机从欧洲可以直接飞达美国,纽芬兰就衰落了。
 
人类历史上很多例子都表明,当技术和经济地理发生变化时,人口就会流动到更有效率的地方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东北问题,也许可以稍微轻松一些。
 
东北经济的合理组合
 
中国的经济地理发生变化,那么应如何发展东北的经济呢?
 
任何一个地方要发展好,就必须找准比较优势,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力量。东北现今的比较优势是什么?是农业、旅游和自然资源这三大产业。比如,东北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夏天可吸引人们去避暑,冬天可以发展冰雪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项目可做。
 
有些产业人多点好,有些产业人少点好。而旅游、农业、自然资源这三大产业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依赖于资源,总产量很难增加,需要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产量。对于此类产业来说,东北人口大量流出,反而是好事。而离开东北的人,大部分在外地的收入也会相对提高,不然他们就不会离开。这样一来,不管留在东北的人,还是从东北流出的人,都会变得富有,不是很好吗?
 
如果考察世界经济史,就会发现各个国家都曾产生过一些“收缩型城市”。在“收缩型城市”中,随着人口的流出和产业的衰退,城市的人口和面积会回缩。从现在的趋势来看,未来东北可能会出现很多类似城市。对此,要区别对待。
 
有些城市原本是工业城市,后来转为发展旅游业,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收缩就是好事。而另一些城市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就要靠政府引导转型了。国际经验表明,只要政府的政策得当,转型是可以实现的。比如,法国的里昂和美国的匹兹堡,都从原来的资源型城市和重工业中心,慢慢转型成了科技中心,政府做的事是在这些地方发展一批优质大学以支撑其发展。这值得中国学习。东北有一些优秀的大学,可以依托它们为中心,发展教育和科技,最后将这些大学的所在地变成科技中心。未来,东北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些有竞争力的大城市和都市圈,就会聚集更多的人口。
 
这样一来,东北将来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仍然会有人口从东北流出;另一方面,留在东北的人口也会不断聚集到东北有竞争力的大城市和都市圈。而那些人口流出地,则可以更好地发展农业、旅游和自然资源这三大产业。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组合。
 
勿以制造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现在最为担心的一种组合是,人口在不断流失,而不符合比较优势的投资却在不断加大。
 
比如,现在有人提出东北要向德国学习,发展高端制造业。但问题是,如果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先把这些所谓的高端制造业或者其他高科技产业做起来,而他们在市场上又竞争不过深圳和上海等地的制造业或高科技产业,这就麻烦了。因为这意味着政府只能给他们持续补贴和优惠政策,最后背上越来越重的负债。这实际上是走靠投资拉动增长的老路,是在用制造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短期有效,但长期会使问题恶化。
 
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能把发展高科技产业或者先进制造业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而应把它们当作问题解决后的结果。政府做事,一定要做对的事。什么是对的事?比如,可以把公共服务做好,扶持一些大学,把“产学研”的机制做好,自然就会形成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此外,东北经济改革的起点和重点是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如果继续让国有企业占的比重更高,这也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问题。
 
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2016年上半年在东北三省做的调查,整个东北地区的“僵尸企业”问题极为突出。仅辽宁一个省,其无资产、无生产、无偿债能力的“三无僵尸国企”就高达830余家。
 
对于如此多的亏损国企,至少应该达成一个很简单的共识,政府不能为每一家亏损国企没完没了地兜底。只有这样,资源配置的效率才会高。否则,中国经济将会越来越偏离市场经济的轨道,因为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不会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救某一个特定的企业。
 
在中央发布的重振东北的方案中,其中有一个做法是加快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打破混改国企所在行业的壁垒,破除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自由进入相关市场参与竞争。否则,如果没有民营独资的企业做参照,怎么能知道混改是成功的?因为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混改把表面上的问题解决了,但这是因为仍然保有垄断的缘故,而非真正成功的改革。从本质上来看,这跟中央要求做优做大做强国企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来源:凤凰周刊 采访整理:蒋保信
 
话题:



0

推荐

陆铭

陆铭

26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和日本一桥大学。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

文章